跳转至

Construct basis

这是关于 S.B.S. Miller 在其博士论文和 PRC 2022 工作中,为求解三核子(NNN)Faddeev 方程所采用的计算基(computational basis)的技术说明,目标是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便复现其计算框架。

概览:两阶段基选择策略#

为便于数值求解,采用两阶段基选择策略:

  1. 理论基(连续)

    • 目标:在理论上严格定义 NNN 系统的希尔伯特空间。
    • 选择:三核子偏波基(Three-Nucleon Partial-Wave Basis),以雅可比动量 pq 为连续变量。
  2. 计算基(离散)

    • 目标:将连续理论基离散化,得到有限维矩阵问题。
    • 选择:波包连续区离散化(Wave-Packet Continuum Discretization, WPCD)。

下面按步骤详细说明两部分与数值实现要点。


第一部分:理论基 — 偏波基(Partial-Wave Basis)#

在计算之前需定义系统的量子态,采用 (Jj) 耦合方案,偏波基向量记为 |p,q;\alpha\rangle,其中 \alpha 由以下量子数定义:

  • 对(由 \vec p 描述):
  • L:轨道角动量
  • S:两体自旋(01
  • J:两体总角动量 \vec J=\vec L+\vec S
  • T:两体同位旋(01

  • 旁观者(由 \vec q 描述):

  • l:轨道角动量
  • s:自旋(1/2
  • j:旁观者总角动量 \vec j=\vec l+\vec s
  • t:同位旋(1/2

  • 总和:

  • \mathcal J=\vec J+\vec j:总角动量
  • \mathcal T=\vec T+\vec t:总同位旋
  • \mathcal T_z:总同位旋 z 分量

总结:
$$
|p,q;\alpha\rangle \equiv |p,q;(LS)J,(ls)j,(Jj)\mathcal J,(Tt)\mathcal T,\mathcal T_z\rangle
$$

在数值计算中需截断角动量空间(例如工作中使用 \mathcal J \le 17/2J \le 3)。


第二部分:计算基 — WPCD 离散化#

目标是把连续基 |p,q;\alpha\rangle 离散化,使 AGS(Faddeev)方程
$$
\hat U = \hat P \hat v + \hat P \hat v \hat G_1(E) \hat U
$$
可转化为有限维矩阵方程。

WPCD 的核心思想是用波包(wave packet)将动量轴分箱并构建两类基:

步骤 1:定义输入基 — 自由波包(FWP)#

  • 一维 FWP |x_i\rangle_p 表示动量区间(箱)\mathcal D_i=[k_i,k_{i+1}] 上所有平面波的归一化积累:
    $$
    |x_i\rangle_p = \frac{1}{N_i}\int_{\mathcal D_i} f(p)\,|p\rangle\,p\,dp
    $$
    其中 f(p) 与归一化因子 N_i 依具体选择而定。

  • 三核子 FWP 基为张量积:
    $$
    |X_{ij}^\alpha\rangle = |x_i\rangle_p \otimes |\overline{x}_j\rangle_q \otimes |\alpha\rangle.
    $$

  • 网格选择(可复现要点):

  • 使用广义切比雪夫网格(generalized Chebyshev grid)。
  • 网格点生成公式:
    $$
    p_i = \alpha \cdot \tan^{t}!\left(\frac{2i-1}{4N_{WP}}\pi\right),\quad i=1,\dots,N_{WP}.
    $$
  • 常用参数示例:N_{WP}=50,75,100,\dots\alpha=200\ \text{MeV}t=1
  • pq 自由度上通常使用相同的 N_{WP} 和网格参数。

步骤 2:定义求解基 — 散射波包(SWP)#

  • 通道哈密顿量:
    $$
    \hat H_1 = \hat h_{NN} + \hat h_{\text{spec}} = (\hat h_0^{(p)} + \hat v_{23}) + \hat h_0^{(q)}.
    $$
    通道格林函数 \hat G_1(E)=(E-\hat H_1+i\epsilon)^{-1} 在 FWP 基上通常是非对角的。

  • 思路:在使 \hat G_1 对角的本征基上求解。由于 \hat h_{NN}\hat h_{\text{spec}} 可对易,本征基为各自本征基的张量积:

  • \hat h_{\text{spec}} 的本征基:FWP |\overline{x}_j\rangle_q(旁观者自由)。
  • \hat h_{NN} 的本征基:两体相互作用系统的本征态,即散射波包(SWP) |z_i^\alpha\rangle_p

  • 混合求解基:
    $$
    |Z_{ij}^\alpha\rangle = |z_i^\alpha\rangle_p \otimes |\overline{x}_j\rangle_q,
    $$
    在此基上 \hat G_1(E) 为对角矩阵,其对角元可通过 SWP 本征能量与旁观者能量解析得到。

步骤 3:构建转换矩阵 C(FWP ↔ SWP)#

  • 在一维 FWP 基 |x_i\rangle_p 上构建两体哈密顿量矩阵:
    $$
    (\mathbf H_{NN}){ik} = \langle x_i|\hat h|x_k\rangle = \langle x_i| \hat h_0^{(p)} + \hat v |x_k\rangle.
    $$
    这是一个 N_{WP}\times N_{WP} 的实对称矩阵。

  • 对角化 \mathbf H_{NN}(例如用 LAPACK 的 dsyev 等例程):
    $$
    \mathbf H_{NN} = \mathbf C \mathbf D \mathbf C^T.
    $$
    返回的本征向量矩阵 \mathbf C 的列即 SWP 在 FWP 基上的表示,元素 C_{ki}=\langle x_k|z_i\rangle。对角矩阵 \mathbf D 给出 SWP 的本征能量 \epsilon_i^\alpha

最终矩阵方程#

在 SWP 基中,AGS 方程变为有限维矩阵方程:
$$
\mathbf U = \mathbf A + \mathbf A\,\mathbf G(E)\,\mathbf U,
$$
其中:
- \mathbf U = \langle Z|\hat U|Z\rangle(待求矩阵)。
- \mathbf G(E) = \langle Z|\hat G_1(E)|Z\rangle,为对角矩阵,其对角元可写为 \displaystyle \frac{1}{E-\epsilon_i-E_j^q}\epsilon_i 为 SWP 本征能,E_j^q 为旁观者能量)。
- \mathbf A = \langle Z|\hat P\hat v|Z\rangle,为在 SWP 基中的非对角核矩阵。

由于 \hat P\hat v 通常在 FWP 基中构建(记为 \mathbf P_{FWP}\mathbf V_{FWP}),\mathbf A 通过基变换得到:
$$
\mathbf A = \mathbf C^T \big(\mathbf P_{FWP}\,\mathbf V_{FWP}\big) \mathbf C,
$$
其中 \mathbf C 作用于 p 自由度,q 自由度保留单位阵。


复现要点与步骤清单#

  1. 理论层面

    • 采用 (Jj) 耦合方案定义 \alpha
    • 截断角动量(示例:\mathcal J \le 17/2, J \le 3)。
  2. 数值层面(FWP 基)

    • 选择 N_{WP}(例如从 50 起)。
    • 用切比雪夫公式生成 N_{WP} 个动量点,示例参数 \alpha=200\ \text{MeV}t=1
    • 构建 pq 的 FWP 基,形成三体 FWP 基 |X_{ij}^\alpha\rangle
    • 在该基上构建稀疏置换矩阵 \mathbf P 和块对角势能矩阵 \mathbf V
  3. 数值层面(SWP 基)

    • 在每个 \alpha 通道的二体 FWP 基上构建 \mathbf H_{NN}
    • \mathbf H_{NN} 对角化,获得 \mathbf C 與本征能 \epsilon_i
    • 存储并使用 \mathbf C 将算符从 FWP 基变换到 SWP 基。
  4. 方程求解

    • 构建 \mathbf A = \mathbf C^T(\mathbf P_{FWP}\mathbf V_{FWP})\mathbf C
    • 构建对角 \mathbf G(E)(用 \epsilon_i 和旁观者能量)。
    • 求解线性系统 \mathbf U = \mathbf A + \mathbf A\mathbf G(E)\mathbf U(可用迭代方法并结合 Padé 近似以加速收敛)。

实现建议与注意事项#

  • 网格质量对结果至关重要,建议对 N_{WP} 与网格参数进行收敛测试。
  • 对每个角动量通道独立构建并对角化二体哈密顿量以获得 SWP,便于并行化。
  • 利用数值库(LAPACK/BLAS)处理对角化与线性代数,注意数值稳定性与内存管理。
  • pq 自由度的张量结构、对称性和稀疏性充分利用,以降低计算资源需求。

最后更新: 2025-11-05
创建日期: 2025-11-05